朋友老张最近想换车,瞄了半年新能源,最后却买了台二手燃油车。问为啥?他直摇头:“新车技术吹得天花乱坠,价格倒是年年涨!说好的技术成熟就降价呢?”
这话不假。五年前,一台国产电动车卖10万算高价,如今同级车没15万根本拿不下。技术成熟了,价格反升?这背后藏着三把“割韭菜”的刀。
第一刀:电池成本,贵的离谱!别看续航蹭蹭涨,电池成本能占整车40%-50%! 一块三元锂电池组,轻轻松松卖8-15万,比发动机贵两倍不止。更扎心的是,锂、钴等金属价格像坐过山车——碳酸锂从5万/吨飙到60万/吨,车企成本暴涨,最后全转嫁给消费者。
展开剩余58%第二刀:智能配置,全是溢价!如今的新能源车,没个激光雷达、自动驾驶都不好意思上市。可你知道么?一颗激光雷达成本1000美元,一套域控制器加价上万元。车企拼命堆料,美其名曰“科技平权”,实际成本全塞进车价里。用户为用不上的功能买单,冤不冤?
第三刀:供应链卡脖子,国产也救不了!核心技术如芯片、IGBT模块,至今依赖进口。车规级芯片采购价比燃油车高20%-30%。虽说比亚迪们搞出刀片电池、钠离子电池降本,但远水解不了近渴——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仍不足三成,规模效应玩不转,成本压不动。
更讽刺的是政策“神助攻”:早年补贴退坡后,车企为保利润,干脆把车定位高端化。30万的“国产新势力”比比皆是,靠品牌溢价收割中产。环保?科技?不过是涨价的遮羞布!
争议点来了:技术成熟≠价格亲民。当车企沉迷堆配置、拼参数,忽视真实用车需求,再炫的科技也只是涨价借口。反观燃油车,三大件成本透明,维修便宜,难怪老张们用脚投票。
最后一句戳心:若新能源车继续“高端化”,普通人何时才能开上实惠的电动车?当技术沦为涨价工具,韭菜割得再狠,也割不光市场的质疑。
发布于:河南省九龙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